百年马陵

首页 > 百年马陵 > 详细内容

抗战前宿迁县立师范学校史略

发布日期:2018-07-18 被阅览数:16223 次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抗战前宿迁县立师范学校史略

陆海川

导言

“砺马陵兮带运黄,於穆吾校岿然鲁灵光……”。当年,宿迁县立师范学校校歌、以其昂扬的旋律,激励着学生们奋发自豪的感情和献身乡教的壮志。时隔半个世纪,这所弦歌久断的学校,已鲜为人知了。

宿迁县立师范学校,虽是一所重点培养小学师资的学校,但在当时(二十年代中期到三十年代中期),可算是宿迁县办教育的最高学府。该校自建立到结束,历时十年(从正式建校算起,为时九年;从招收第一届学生算起,为时十二年),共毕业七届学生二百七十多人,为发展宿迁小学教育提供师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该校校址,在宿迁县城(现在城已拆除)北,马陵山南麓,旧钟吾书院西部(约占钟吾书院三分之一,东部是宿迁县立钟吾小学校),校舍除两幢旧式楼房外,余均为旧式砖瓦平房。

历史沿革

宿迁县立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宿迁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中”);而县中的前身,又是私立怀仁中学。私立怀仁中学是宿迁教育家张树桐(字梓琴)先生于一九二二年创办的。一九二三年宿迁县公署收怀中为公办,改称宿迁县立初级中学。一九二五年,为培养小学师资,以适应发展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县中附设师范班,招收第一届师范生。一九二八年,继续招收第二届师范生,并将县中正式改为宿迁县立师范学校(简称“宿迁县师”或“宿师”)。到一九三四年,由于小学教育发展缓慢,师资需求趋向饱和,便停止招收新生。一九三六年,恢复宿迁县立初级中学,另任张天麟为校长;但宿师仍保持建制并未撤销,因为还有最后一个班(即第七届)学生尚未毕业。一九三七年七月毕业了,宿师就全部结束。

规模学制

宿迁县立师范学校规模不大,第一届仅招收学生二三十人。从一九二八年起到一九三三年止,每年招收新生一个班,定额五十。除中途退学、留级或因故被开除学籍者之外,每届毕业生四十人左右。第一、七届学制为四年,其余各届学制均为三年。

教职工、学生

宿师校长张怀铎,字振文,本县人,江苏省立第六师范毕业,国学素养较深,办学态度严谨。兼授公民、党义、国文和教育概论等课。

教务主任(教训合一后,为教导主任)刘贞修,字子静,本县人,江苏省第六师范毕业,长于古典诗词,著有诗集。兼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教态活泼,成绩显著,颇受学生欢迎。

训育主任徐大权,字伯钧,本县人,大学肄业。兼授历史、地理和国文等课。教学态度认真,重视课堂检查;但贪多求全,讲解繁琐。

女生指导员祁撷华,字贞云,六合人,教会学校毕业,以英文见长。曾担任算术、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等课。

张浩,字至庵,宿城宿儒,诗文颇有盛名。授国文课。

季遐龄,字梦久,北京大学毕业,擅长书法。授国文课。

秦儒奎,上海美专毕业。授经济学、人生哲学等课。

蔡克栋,字衣云,苏州美专毕业,美术、音乐造诣较深。任美术、音乐、劳作课。

赵华亭,吴县甪直人。任体育、音乐等课。

张天麟(县中校长),泗阳人,北京大学毕业。兼任世界地理、平面几何课。讲解简明扼要,板书熟练醒目。

张运五,国学根基较深。授国文课。

沈薪萍,字础实,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授国文课。

李振亚,字卓然,任农业等课。教学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养蚕及在城郊种试验田。

刘增德、陈庆举(字云鹏)、陆永元(字体仁),均系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先后任体育课。

校医:沈贯运,字之军,西医。兼授生理卫生课;

陆书奎,中医。

总务、会计:陈统仁。

文书:张怀坡,字慕东。

宿师办校经费由政府拨给,对学生不收学费,只收书籍费和杂费。寄宿生收伙食费(多退少补)。由于费用较低,且就业有一定的保障,故投考宿师的学生大多数是家庭生活不很富裕、读中学经济有困难的人;或年龄较大,不适宜报考普通中学的人。报考宿师须小学毕业或有同等程度者。入学考试,考国文、算术和常识,特别重视国文。择优录取,张榜明示。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从事乡镇小学教育工作。薪金微薄,每月仅十二、三元。少数人继续报考省立师范或专科学校及普通高中,以求深造。

开科门类

根据师范学校的性质和培养小学师资的目的和要求,宿师开课门类很多,除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植物学、矿物学、农业、人生哲学、伦理学(即逻辑学)、经济学、生理卫生等基础学科之外,尚有教育理论、分科教学法、单级教学法、复式教学法、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学科以及音乐、美术、劳作、体育等课。开设图书室、阅报室、风琴室、书画展览室以及各种体育设备和器材,以供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此外,还建立童子军团,由体育教员任团长,学生自愿参加(后来凡适龄学生都参加),定期进行训练和露营活动。

教学制度

宿师教学制度比较健全,课程设置循序渐进。学生在校可以学到比较系统、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业务知识。学校对学生要求严格,考核作业认真,月考、期考按时进行,学年考试总平均分数不及格(60分为及格)者,都要留级。应届毕业生在最后一学期,由学校组织安排,先在城区较好的各小学进行见习和实习,通过观摩和实践,以培养教学能力;毕业前,并由学校组织,公费到外地参观著名小学,浏览名胜古迹,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除第三届毕业生因“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的影响,北上到北京、天津、济南、曲阜、徐州等地参观之外,其余各界毕业生都南下到南京、镇江、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等地参观。参观游览,为期一月,回来后,每人写游记一篇。南下参观,篇名《南游记》;北上参观,篇名《北征记》。

学校管理及社会活动

宿师组织体制比较健全,管理制度比较严格。校长之下,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后教训合一,改为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分别负责教学业务、生活管理和行政事务。但管理方法落后、保守,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各项工作。学生中建立学生自治会,组织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寄宿师生有膳食委员会,负责管理师生膳食。

宿师是在国民党严格控制之下,实行国民党的教育方针,规定三民主义为必修课,由校长张怀铎亲自任教,向学生灌输以国民党为正统的思想。培养学生以国民党为正统的观念。宣传“教育救国论”,告诫学生“救国必须读书,读书便是救国”。按照规定每星期一上午第一节课为“总理纪念周”,全校师生集会,由校长亲自主持纪念仪式,首先唱国民党党歌,向总理(孙中山)遗像行三鞠躬,朗读总理遗嘱,静默三分钟。然后校长训话,再唱救国歌曲和校歌。对国民党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学校都要表示拥护和支持。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发生时,校长张怀铎在课堂上大骂张学良是犯上作乱的枭獍①。当蒋介石被放回南京后,学校立即组织学生参加庆祝蒋介石“脱险”的提灯晚会,表示忠于“党国”,忠于“领袖”。但在平时,学生却被禁锢在学校里读死书,很少参加社会活动。颇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倾向。甚至抵制进步思想,迫害进步青年。有的学生向往光明,追求革命真理,抵触一些进步思想,便被学校当局认为行动“越轨”,藉口“操行不好”,而被学校开除。

宿师封建思想浓厚,虽然男女生同校(女生不多),但界限划得很清。男生女生平时很少接触,甚至相见视若路人。特别对女生约束很严,清规戒律最多,不准穿着比较鲜艳的服装,不许大声谈笑。并专设女生休息室,由女生指导员负责管教。上课时女生随任课教员进教室;下课时随教员出教室,进休息室。严禁男女生谈恋爱,把恋爱视为破坏“礼教”,不加疏导,而强行禁止。仅第三、七届就有八名男女生因谈恋爱,而被开除出校,失去了求学机会。有位女生,因此郁悒成疾,不幸逝世。

尽管学校行使各种手段压制约束学生,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在真空中,而在现实社会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潮流、社会动向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浪潮席卷全国,也波及宿迁,激发了青年爱国热情。宿师学生派出代表陆裕学(字海川)、张聿平(后名一平)、徐绍兰(字畹九)等,参加宿迁县学生抗日会,并组织起来,会同其他各校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分组轮流进行街头宣传,揭露日寇侵略罪行,反对不抵抗主义;并查禁日货,斗争奸商。东大街“元余布庄”老板卢庆堂隐藏大批日本布匹,拒绝学生检查,同学生发生争执,被宿师学生苏震等架出去游街,进行说理斗争。学生外出宣传,查禁日货时,每人左臂都佩带布质黑地白字“共赴国难,誓雪国耻”(当时口号)的袖章。一九三五年,“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热潮遍及全国,也影响到宿迁,宿师学生曾列队上街示威游行。从学校出发,游行到北城门(中山门)口,准备向东大街前进时,受到军警阻拦,发生口角,被迫返校。游行虽未成功,但已反映出青年学生爱国救亡的高度热情。第七届学生徐敏慧、黄之琦(后名石奇)爱好文艺,经教员蔡克栋介绍,在《宿迁日报》编辑副刊《小草》。他们写的文章虽然还很稚嫩,但内容是进步的。一九三六年,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逝世时,他们编辑了纪念特辑,引起国民党当局不满,被国民党县党部党报《宿迁民报》点名攻击。又被校长张怀铎叫去个别训话。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要使学生完全成为国民党的驯服工具也是办不到的。有些怀有爱国热情,对现实不满的学生,后来接受了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特别在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有的参加了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有的毅然参加革命武装或民主政权工作,同敌人进行残酷斗争;有的为了人民教育事业,坚持执教,做出了应有贡献;有的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宝贵生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校牌、校徽、校歌、校刊、同方阁

宿师校牌。原为蓝底白字(当时许多机关、学校的名字都是蓝底白字,带有国民党党徽青天白日之意),校名楷书。后改为黄底绿字(本色木牌油桐油,校名浅雕敷石绿),木纹清晰,笔画鲜明,古朴高雅,不落俗套。校名由本县著名书法家王伟基题写,书体汉隶,苍劲挺拔。

校徽。原为圆形铜质着珐琅,蓝底中嵌红色“宿师”二字,有短链,可陪挂在衣扣上。后改为长方形,红底嵌以白色“宿迁县师”四字。

校歌。歌词是:

砺马陵兮带运黄②,於穆吾校岿然鲁灵光③。

禹域④茫茫,风雨悲凉。

民族竞存,教育是尚。

起来,改造明德、新民、至善⑤,

责在吾党⑥肩上,莫彷徨。

学成归去,致力乡教,毋怠毋忘!

学成归去,致力乡教,毋怠毋忘!

歌词出自谁手,已不可考。歌谱由音乐教员蔡克栋谱写。

校刊。题名《孤峰》,是不定期的刊物,登载教员的文章,也发学生的习作。

校友录。为了加强联系,增进友谊,宿师停办时,特编印《校友录》,详载历届师生员工的姓名、字号、籍里和通讯地址。《校友录》为十六开本,封面由美术教员蔡克栋设计,套色精印,庄重大方。

同方阁。为了留下长远纪念,在学校结束前,由全体校友集资建亭立碑。亭址在马陵山西麓马陵公园内。亭名“同方阁”⑦。阁下四面皆有台阶,阁在台上,周匝走廊,四角红漆木柱,中筑砖墙,东西有门。正门西向黄河古道,后门东对马陵山峰,形成依山面水的格局。阁顶覆简瓦,重檐飞角;顶端方形,水泥制品,内装《校友录》及校刊《孤峰》等资料。纪念碑嵌砌在北墙下方,碑的正面向内,碑文由校长张怀铎撰写,教员陈文林书丹;背面向外,镌刻历届师生姓名。阁名礼请苏北名流韩国钧(字止瘦、号紫石)题写,体兼欧虞,腴润遒劲。阁匾朱地黑字,端庄典雅,高悬在正门上方。阁虽不大,却古朴可观,也为公园增色不少。不意落成后,历时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入侵宿迁,此阁被毁,遗址虽在,但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了。

毕业同学会

为了联络友谊,加强团结,维护毕业同学就业任教的权益,一九三五年成立了宿迁县立师范学校毕业同学会。按照毕业同学会章程,在成立大会上推选会长一人,秘书一人,干事几人(后来开过一次年会进行改选)。由会长、秘书负责处理会务,接待来往同学。

结束语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烽烟弥漫的祖国大地上,在大浪淘沙的历史年代里,原来宿迁县师的师生员工,虽已星散云移,地角天涯,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各自有了不同的归宿。但是,宿迁县师培养小学师资的历史功绩,对宿迁小学教育所作的历史贡献,是客观存在磨灭不了的,在宿迁教育史上,应占有相当的地位和重要的一页。

 

附记:

宿迁县师已停办五十年。这篇校史资料,虽经宿师同学刘佳霖、郑秀鸾、闫鲁风、汪伯约、韩仰沭、黄石奇、蔡西野、胡丽华等多人共同回忆,相互补充订正;但因年深日久,缺少文字依据,仅凭记忆,疏漏差误,仍在所难免。而在整理中,由于水平所限,综合分析不妥的地方,恐怕也不少。因此,希望熟知当年宿师实际情况的师友、同学,多予指正。

一九八六年七月四日于上海

 

注:

①枭獍(xiāo jìng嚣镜)——枭,“猫头鹰“的一类,相传是食母的恶鸟。獍,传说中的兽名。又叫“破镜”,是食父的恶兽。枭獍,比喻忘恩负义的恶人。

②砺马陵兮带运黄——砺,磨刀石。带,衣带。“砺山带水”:山如厉石,河如衣带。比喻年代无穷。砺亦作厉。《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如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马陵:马陵山,在县城北。运黄:运河,黄河。运河在县城东,黄河故道在县城西。

③於穆吾校岿然鲁灵光——於穆(wū mù乌木):赞叹之词。於,叹词。穆,美好。鲁灵光:灵光,宫殿名。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西京(长安)未央殿、建章殿皆毁坏,而灵光殿岿然独存。后因借称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为鲁灵光。

④禹域——中国的别称。禹治水,别九州,故称中国为禹域。与“禹迹”同。《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芒通“茫”。

⑤改造明德、新民、至善——明德,完美的德性。新,革除旧的。至善,极美好。《礼记·大学》(后为“四书”之一):“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通“新”。

⑥吾党——我的同乡。在这里可作“吾侪”、“我们同学”、“我们这一辈”解。

⑦同方阁——同方,志行相同。《礼记·儒行》:“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

(选自《宿迁市文史资料·第七辑》)

最新动态

推荐阅读

相关信息

  • 总机电话:0527-80907101

  • 办公室:0527-84213941

  • 传真:0527-80907123

  • 地址:宿迁市滨河路10号

扫码关注省陵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