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马陵中学欢迎您!
论文课题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论文课题 » 详细内容

“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下历史教学的反思——冯卫峰

发布日期:2015/5/5 10:55:32 被阅览数:5159 次 来自:本站原创 作者:教研室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摘  要】“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是新课标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本文试着从历史教学的角度分析了该模式下历史教学的实施流程,总结了该模式下历史教学的积极意义并反思了该模式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图通过该文的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探索高效历史课堂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问题解决模式 高效课堂 历史教学 积极意义 存在不足

 “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是2006年宋志平同志任我校校长以来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点课题。20094月该课题被确定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之后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一方面,“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给我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课堂效率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成绩的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新课改下教学环节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多变性、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本文试着从历史教学的角度,结合本人在一线的教学实践对该模式进行总结反思,以图通过该文与专家和同行老师进行交流学习,一方面查找自身不足,不断学习进步,另一方面也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的含义

“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就是强调把日常的学习内容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来发现和理解隐含于问题现象背后的知识和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概括地说就是运用问题引领,习题(导学案)搭桥,方法探究(问题解决),应用创造(习题训练),构建“自主和谐、多维互动”的高效课堂。

 二、“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提出的背景

1、为了适应新课标下课改的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提出新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1],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注意引导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此,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克服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生本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当今课改的重中之重。

2、国内外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在国内,有柳斌、周明星、张伯清主编的《创新教育模式全书》,该著作从全新角度阐述了建立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指出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引导学生去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调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构建”能力培养。该理论在学校实践操作上成功的典型就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和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这些理论和实践对我校“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的探索实践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在国外,以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的发现学习法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为典型。布鲁纳认为:“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相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4]。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5]1996年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课堂当中以“问题解决”为启发,引领课堂、主导课堂,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学生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从而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6]。我校的“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也是在该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3、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改革的推动

2009年,宿城区教育局为提高城区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在全区范围内提出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同时,宿迁市教育局教研室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关于在全市高中学校推广使用“导学案”》的要求,这均与我校承担研究的国家级重点课题《高效课堂教学与问题解决模式的实践研究》不谋而合。因为进行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打造高效的课堂;推行“导学案”的使用,将课堂教学前移,暴露问题,也正好为问题设计提供了针对性。因此我校“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三、“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下历史教学的实施流程

1、集体备课,目标解读,过程设计

这是实施“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历史教学准备阶段的第一步,主要靠老师来完成。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在集体备课上要集中备课组内教师的智慧,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联系的热点考点分解细化,精心设计和打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求整个教学过程连贯科学、完整高效。

2、导学案设计

这是实施“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准备阶段的第二步,重点要解决的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和学生的课前预习。应该说,设计好一个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上好一节高效历史课的重要前提,也是一节高效历史课能够循序渐进,不断拓展延伸的重要保障。导学案要求在讲授新课前印好下发给学生预习,要求学生重点完成导学案的前两部分,形成对新课内容的一个系统了解和认识,为下面历史课堂的“问题解决模式”教学奠定基础。

3、课堂教学

这是“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历史教学最关键部分。教师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然后结合导学案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难度适当而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冲突的问题,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究动机,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必要的学习材料,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交流,反馈展示;教师总结点评,形成认识;最后是趁热打铁,习题巩固。

4、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从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学生探究、反馈展示和课堂作业等环节对本节课教学进行总结、反思,经备课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意见,以待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调整和完善。

    四、“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下实施历史教学的积极意义

    “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下的历史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学习的驱动力,以学生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相比较传统教学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传统教师“一言堂”的师本教育转化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生本教育。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不仅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提升自己、发现自己、进行自我构建的目标,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与老师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不管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老师的角度“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的施行都是大有裨益。

首先,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角度来看:

1、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学生课堂上的兴趣来自于哪里?答案是“疑问”。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创见”[7]。“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就是通过问题情境制造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正如奥恩斯坦所说:“当学习者解决问题时,学习便以主动的形式发生”。

2、有利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深信,在适合的条件下,在适当的教育下,任何人都会显露出独特的天赋和才能”。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管是教师的“满堂灌”,还是“填鸭式教学”,都是教师作为主角的“一言堂”,学生作为配角只是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更不要说什么个性、天赋和才能的显露了。而在“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自导自演”转变为“导演”,起主导作用;学生由“配角”转变为“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历史的现象感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3、有利于体现教育的公平和平等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社会公平是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教育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公平和平等。新课改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亲密交流,要求形成互教互学、互学互帮、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和学习共同体。这样,传统的“师道尊严”式的不平等师生关系将不复存在,代之而立的是一种新的关系: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生生关系上,“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下的历史教学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以问题的形式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关注高分学生,而是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处于同一解决问题的平台上,按照老师提供的问题共同思考协作,在老师提供的方法和应用指导下,在互帮互学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4、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和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即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学当中“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的实施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在问题引领、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坚持和贯彻,现在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课前自觉认真预习,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合作探究,不仅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

其次,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1、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历史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就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自如掌控,不管是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还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反应,教师都应了然于胸。俗话说:“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精细备课。例如要设计好一个问题,教师必须要通读单元教材,明确单元知识在整册教材中的位置与作用,把握单元知识的主线,分析每个知识点的内在结构,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理解有关概念,必要时还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科学设计,确保学生对问题能够产生积极学习心理等等。因此,在实行“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课堂改革之后,虽然教师普遍反映压力和负担较之以前不减反增,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对学情、考情把握的更多更准了,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更快了,近几年一批批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相继成为市、区的“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

2、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俗话说:“教学相长”。“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发现自身在教育教学、知识、科研等方面的不足。为了适应课改不断深入的需要,教师不得不在教学的同时大量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前沿教育思想来给自己充电,在学习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感悟、进步。从近几年的的教科研成果上看,成绩突出者无一不是在课改上走在前列、善于学习、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

五、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8]。传统教学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按照剧本(教案)主导课堂、绘声绘色、侃侃而谈,“陶醉”于自我表演;学生是观众:或记或听,或聚精会神,或昏昏欲睡,置身事外的在观赏教师的表演。而在新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下教师要放弃自己作为“导演”和“主角”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主体),部分教师观念上一时难以接受;从学生来看,受苏北经济发展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小学、初中的历史教学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接受教育的心理定势:导学案不能主动预习、课堂上对创设的问题情境和问题反映不积极、不喜欢讨论和主动发言、喜欢埋头做笔记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和课堂高效的实现。

2、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问题

导学案是上好一节高效“问题解决模式”课的前提和基础,是组织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导学案设计不合理。如导学案仍从方便教师教学的角度设计,导学案“教案化”;认为导学案的主要作用就是训练巩固,导学案“习题化”;或设计盲目遵循已有的固定模式,缺乏思想性和创造性,导学案“模式化”等,这些都不利于导学案“以导促学”作用的发挥。二是过分注重导学案教学的预设性,忽视了课堂教学问题的生成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过分依赖导学案,以导学案代替教材,忽视了教材才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是“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从日常的历史教学中看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阶梯性。要么太易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让学生滋生浮躁、轻视心理;要么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打击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信心和积极性。问题设计重点不明确,没有针对性。设计问题较多、较乱,指向性不明确,无法落实教学重难点的要求。问题设计陈旧,没有新意。缺少问题情境创设,只是简单直接提问“是什么”、“为什么”,无法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思辨性。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主观性、随意性较强,不利于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4、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课堂时间的分配问题

一节历史课要学生了解、理解、认识的内容会有很多,如果想要面面俱到,必然会因课堂时间的限制而演变成“蜻蜓点水”。有的老师在教学当中为了追求课堂的氛围和效果,想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课堂遍地开花,设计了大量与基础知识相关的简单问题,忽视了导学案的教学前置作用,没有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最终的结果就是抓住了教学目标,却忽视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导致整个教学虎头蛇尾——在热闹中开始,在仓促中结束。

5、小组合作与评价机制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历史思想和方法。在“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最佳方式之一。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有切合历史学科特点的很多优势,但是在施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如果忽视对小组合作探究的观察、参与、指导与帮助,合作探究就很容易“走样”(有的同学会假讨论之名借机闲聊或做与课堂无关的其他事情),不仅不能达到集中全组成员智慧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反而会导致整个课堂的无序和低效;还有合作探究方式的滥用问题:不管问题有无讨论和合作探究价值,为了追求课堂热烈讨论的氛围,甚至很简单的问题也用合作探究方式来解决,其结果只能是“华而不实”,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与小组合作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方面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评价标准不统一:有时用打分,有时用等第,甚至还有时用糖块等实物,搞的学生无所适从;二是评价方式不合理:重视对小组内发言的个人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或重视对小组合作结果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小组合作过程的评价,这些都不利于调动整个小组的积极性和促进整个小组的共同进步。

总之,“高效课堂问题解决模式”下的历史教学,不管是“问题解决”的引领,还是“高效课堂“的实现——有值得学习的经验,也有值得反思的不足。俗话说:“生命有限,知识无限”,同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教学生涯有限,但作为学习者和教学者的探索却是无限的。课改的路还很长,我们还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前言·课程的基本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黄志成主编·《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P192·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

[6]黄志成主编·《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P390·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蒋家奇·《新课改下哲学历史教学策略探讨》·《安徽教育》·2007年第7

[8]黄白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8

© 2003-2013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40346号-1
校址:宿迁市滨河路10号 总机电话:0527-80907101 办公室:0527-84213941 传真:0527-80900101
访问人数: 技术支持:宿迁市科瑞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